▍ 小毛毡苔捕食蚂蚁 (左)、丝叶狸藻捕捉到猎物的捕虫囊-捕鼠笼式的捕捉方式(右)
食虫植物的特色
绿色植物可行光合作用,在生态上扮演生产者的角色也常常是动物取食的对象,植物并不是永远扮演「被吃」的角色。食虫植物是一类非常奇特的植物,大多生长在贫瘠而偏酸的环境,尤其喜好泥泞湿地,由于这样的环境,土壤中的氮及其他植物生长所必须之营养容易被冲洗流失而缺乏,因此演化出具有捕捉及分解动物以补充栖地内营养盐不足的能力,这种捕食动物的生存方式,像极了神话小说中才会出现的奇花异草。极为独特又具科学研究价值。
全世界的食虫植物共有八百多种,食虫植物和一般植物一样可行光合作用制造所需的养分,而捕捉动物是为了补充生长必须的氮丶磷等营养。一个标准的食虫植物,必须同时符合引诱动物丶捕捉动物丶消化动物等条件。食虫植物主要是用叶子特化构成捕捉动物的工具,分泌消化液消化动物的躯体,作为它们生活所需的有机养分,会以气味丶色彩丶蜜腺等方式,来吸引昆虫小动物入彀。捕食方法各异,包括:陷阱式(如猪笼草)丶捕兽夹式(如捕蝇草)丶黏蝇纸式(如毛毡苔)丶捕鼠笼式(如狸藻)等。
▍ 莲花寺湿地内生长的长叶茅膏菜是台湾最大型的食虫植物(左)、台湾野外已经灭绝的茅膏菜(右)
莲花寺湿地食虫植物的生长环境
竹北莲花寺湿地,因紧邻莲花寺而得名。位于竹北市与新丰乡交界的凤鼻尾山系内,莲花寺湿地位于寺庙的北侧。当地为军事用地,军方用铁丝网围篱圈起并加以管制,进入莲花寺湿地必须向军方申请。莲花寺湿地涵盖羊寮港溪湿地及湿地周围食虫植物分布的区域,主要包含陷谷草泽区和停车场下沙地共约1.2公顷区域,为营建署选定为地方级暂定重要湿地,莲花寺地质成分以贫瘠的砂岩丶泥岩丶页岩与未胶结之红土与砾石丶沙丶黏土等为主,再加上此区承袭了凤崎山系的丰富地下水,故此区的崩塌作用明显,极易形成陷谷,而陷谷中往往会形成小片的水泽环境,并在此区域蕴育出许多稀有湿地植物。
莲花寺湿地是台湾最多原生的食虫植物的栖地,包括稀有的长叶茅膏菜丶小毛毡苔丶宽叶毛毡苔和长距挖耳草等食虫植物,与田葱丶桃园草丶谷精草等湿地稀有植物,是生物相非常丰富丶特殊的区域,极有生态保育上的价值,是观察食虫植物多样性物种的优良地点。早期在此地食虫植物整片,是此区特殊生态景观。可惜近来周边土地的开发、上方水源减少丶人工设施的建设以及营养源堆积促使强势草本植物的入侵等因素,湿地特征渐渐消失,土壤也愈趋营养,形成各种陆生植物繁茂生长,使得此区环境大幅改变,几乎断了原本食虫植物的生路,造成湿地里的食虫植物生存极大的威胁。
自公元1998年起,荒野保护协会新竹分会与新竹县政府合作,积极对此地的食虫植物与湿地植物进行计划性的复育,包括定期动员志工以人力剪草;去除外来种植物;挖掘水坑;亦曾在此规划并架设步道来减少人为的践踏,以免伤及这些濒危植物,除了持续守护食虫植物的种源及数量为主要目标外,更积极投入复育工作,更希望食虫植物的栖地能渐渐恢复为原本环境。
▍ 莲花寺志工冒着烈日进行剪草维护工作
人工栽植复育及生理医药用途研究
近年为了对食虫植物能有更深入的认识、人工栽植复育及生理医药用途等进行研究,荒野保护协会与林业实验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辜严倬云保种中心进行食虫植物地易地保种,另外前后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中兴大学等学术单位进行合作,研究食虫植物之生理及生态环境之需求,了解食虫植物的食虫生理特性,获得丰富的成果。除了原始栖地的保育工作,协会并积极计划成立自然教室及食虫植物展示园区;期许以循序渐进的环境三育「保育丶复育丶教育」方式,推动食虫植物作为整体环境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实现永续经营的理想。
▍ 长叶毛膏菜人工大量栽培供科学研究
撰稿/ 荒野保护协会 沈竞辰